乙型肝炎患者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烧可能与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免疫力下降、药物副作用、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散热,避免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优先采用冰袋冷敷额头等物理方式,同时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藕粉,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加重肝脏负担。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蒸蛋羹,少量多餐有助于营养吸收。
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或淡盐水,维持尿量每日15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饮品,但不宜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肝毒性较小的退热药,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若合并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伴有黄疸、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排查是否出现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就医时应主动告知乙肝病史及当前服用药物,配合完成血常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检查。

乙型肝炎患者发烧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每日监测体温4-6次并记录波动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出现呕吐腹泻时注意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出现嗜睡、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需即刻急诊处理。饮食上坚持低脂高蛋白原则,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禁食霉变食物及含防腐剂的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