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会传染,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等。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健康人体内可导致感染。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等均可能传播病毒。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若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存在感染风险。病毒还可通过母婴传播,携带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乙型肝炎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造成传染。但若感染者存在皮肤破损出血,接触其血液仍有感染可能。接吻一般不会传播,但若双方口腔存在破损出血则可能通过血液传播。蚊虫叮咬目前未证实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可有效预防感染。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进行有创操作时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消毒严格。若配偶或性伴侣为病毒携带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感染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加重肝脏负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