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值高可通过调整饮食、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适度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转氨酶升高通常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每日保证充足饮水,避免暴饮暴食。长期饮食不当可能导致脂肪堆积加重肝脏负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轻度脂肪肝患者通过饮食调整3-6个月后转氨酶可逐渐恢复。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膜,每日饮酒超过40克乙醇即可导致转氨酶升高。戒酒后2-4周肝功能指标会有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可能伴随肝区隐痛、蜘蛛痣等症状。戒酒期间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帮助肝脏修复。
对乙酰氨基酚、部分抗生素及中成药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超剂量或长期使用肝毒性药物。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出现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30-50分钟。运动可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运动后可能出现肝区不适,需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免疫。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观察有无腹胀、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严重肝损伤可能需住院进行护肝治疗。
转氨酶轻度升高者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可适量食用枸杞、山楂等具有保肝作用的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若转氨酶持续超过正常值3倍或出现明显乏力、恶心等症状,需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预防病毒性肝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