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最需要警惕的三个症状是黄疸、腹水及肝区疼痛。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通常提示病情进展,需及时就医干预。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乙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需通过肝功能检测评估胆红素水平,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
腹水是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腹水形成。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医生可能建议服用呋塞米片联合螺内酯片利尿,严重时需腹腔穿刺引流。
肝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能与肝脏肿大牵拉包膜有关,若疼痛突然加剧需警惕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肝癌。应通过超声、甲胎蛋白检测排查并发症,治疗需针对病因使用抗感染药物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或介入治疗。
乙型肝炎患者日常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定期监测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脏影像学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须立即就诊。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