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需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控制病情进展。防治核心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
1. 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医务人员、静脉吸毒者、性工作者及HBV感染者家属属于高危人群。我国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母婴阻断成功率超过95%。
2. 诊断标准与临床分期
血清学检测发现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可确诊。根据肝功能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肝脏弹性检测和病理活检可评估纤维化程度,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无创检测已广泛应用。
3. 抗病毒治疗方案
一线用药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丙酚替诺福韦,耐药率低于1.2%。干扰素α适用于年轻患者,48周疗程可实现30%的表面抗原清除率。治疗期间每3-6个月需检测HBV DNA载量,ALT正常化率达70%以上。
4. 并发症监测要点
肝硬化患者需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肝癌早期发现率可提升40%。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曲张者出血风险达35%,建议实施套扎术预防。
5. 日常管理规范
戒酒可降低肝癌风险50%,每日蛋白质摄入应达1.2g/kg体重。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每周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肝区损伤。保证23点前入睡,睡眠不足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规范治疗可使80%患者病情稳定,肝硬化年发生率降至0.5%以下。所有感染者应建立健康档案,三级医院肝病科每年至少随访1次,持续监测是实现临床治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