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以胆管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导致肝硬化。病因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及环境因素,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内镜手术和肝移植。
1. 遗传因素
约15%患者存在家族史,HLA-B8、HLA-DR3等基因变异增加患病风险。建议一级亲属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症状时需及时排查。
2. 免疫系统异常
60%患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自身抗体如pANCA阳性率达80%。免疫抑制剂如熊去氧胆酸(13-15mg/kg/日)、布地奈德(9mg/日)可延缓疾病进展,需配合定期ERCP检查胆管狭窄情况。
3. 肠道菌群影响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细菌内毒素激活肝脏Kupffer细胞。推荐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如燕麦、奇亚籽),配合益生菌(双歧杆菌BB-12株)调节菌群平衡。
4. 环境触发因素
吸烟者患病风险降低,但化学溶剂接触者发病率升高2.3倍。职业暴露人群应做好防护,每年进行碱性磷酸酶和GGT检测。
5. 病理发展进程
早期无症状仅碱性磷酸酶升高,中期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晚期可并发胆管癌(年发生率1.5%)。MRCP是首选无创检查,每6个月需监测CA19-9水平。
疾病管理需多学科协作,终末期患者评估MELD评分后可行肝移植,5年生存率达75%。保持维生素D水平>30ng/ml可改善预后,建议每日补充胆钙化醇200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