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部感染、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中耳炎、内耳损伤等并发症。耳膜穿孔的危害主要有听力受损、感染风险增加、平衡功能障碍、耳鸣耳痛、继发中耳胆脂瘤等。
耳膜穿孔后声波传导受阻,可能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通常越明显。长期未治疗的穿孔可能影响中耳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轻度穿孔可通过定期观察评估,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穿孔使外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细菌易侵入引发急性中耳炎。反复感染可能导致鼓室硬化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感染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
耳膜穿孔合并中耳病变可能影响前庭功能,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外伤性穿孔或感染波及内耳。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
穿孔边缘神经末梢暴露或中耳压力变化可引发持续性耳鸣。继发感染时会出现搏动性耳痛,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进展的风险。
长期穿孔可能导致鳞状上皮向中耳生长形成胆脂瘤,破坏听小骨及周围骨质。这种情况需通过颞骨CT确诊,多数需要鼓室成形术治疗。术后需定期清理术腔,防止复发。
耳膜穿孔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或潜水等可能造成气压损伤的活动。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出现耳漏、发热或眩晕加重时应及时就诊。饮食上注意补充维生素A、蛋白质促进黏膜修复,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听力下降明显者可考虑临时使用助听器改善生活质量,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