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患者可通过呼吸道隔离、环境消毒、个人防护、接触者筛查、规范治疗等方式实现有效隔离。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确诊患者需单间隔离或集中收治于负压病房,佩戴口罩阻断飞沫传播。住院期间限制探视,患者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痰液需经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隔离期持续至痰涂片转阴且临床症状改善,通常需要2-4周强化治疗期。
患者居住环境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1-2次。被褥衣物需煮沸消毒或日光暴晒6小时以上,餐具单独清洗并蒸汽消毒。病房通风系统需独立运行,排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
密切接触者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医务人员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需戴N95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屏。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探视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对共同居住者、同事等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X线筛查。15岁以下儿童及免疫缺陷者需预防性服用异烟肼片3-6个月。发现疑似病例立即转诊至定点医院,建立接触者健康档案跟踪监测2年。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完成6-8个月全程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痰涂片和肝肾功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耐药结核患者需接受二线药物联合治疗18-24个月。

肺结核患者隔离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3次以上。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乳制品、鸡蛋、瘦肉等。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接触者若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所有隔离措施需持续至疾控部门评估确认无传播风险后方可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