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肤反应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果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卡介苗,强阳性需警惕活动性结核病风险。结果判断依据硬结直径:小于5毫米为阴性,5-9毫米弱阳性,10-14毫米中度阳性,15毫米以上或伴水疱为强阳性。
1. 结果判断标准
硬结直径测量需在注射后48-72小时进行,仅测量红肿外围的硬化区域。阴性结果可能见于未感染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早期感染窗口期;弱阳性常见于卡介苗接种者;强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或活动性结核可能,需结合临床症状评估。
2. 临床意义解析
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结核菌蛋白产生免疫应答,但无法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约80%呈阳性,但HIV感染者可能出现假阴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卡介苗接种率达95%以上,成人阳性率约20%-30%,其中3%-5%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
3. 异常结果处理方案
强阳性者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确诊活动性结核需接受6-9个月规范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可采用异烟肼单药治疗6个月。免疫功能抑制患者需延长监测周期至1年。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强阳性提示感染风险高,需排除先天性结核。糖尿病患者阳性转强阳性时,结核发病风险增加3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试验前应暂停生物制剂2-4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能致假阴性。
结核菌素试验是结核病筛查的重要手段,但需结合影像学、微生物学检查综合判断。强阳性人群应每3个月复查胸部影像,出现咳嗽超过2周、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及时就诊。卡介苗接种产生的阳性反应通常持续3-5年,15岁以上人群阳性价值更大。结核病规范治疗成功率超90%,早期发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