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可能引发局部红肿、低热、乏力等常见副作用,严重过敏反应罕见但需警惕。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出现高热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1. 常见轻微反应
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硬结或疼痛,通常2-3天自行消退。约15%-25%接种者会出现37.5℃-38.5℃低热,可采取物理降温。部分人可能感到头痛、食欲减退,保持充足休息即可缓解。这些反应属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正常表现,无需特殊处理。
2. 罕见严重反应
极少数人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疫苗接种点均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症状包括四肢麻木、肌无力,需神经科专科治疗。出现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后续接种,由医生评估替代方案。
3.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接种需权衡暴露风险,现有数据未显示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无法产生足够抗体,需检测免疫效果。慢性病患者接种期间应维持原有治疗,糖尿病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儿童接种剂量与成人相同,但更易出现发热反应。
4.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局部红肿可用干净毛巾冷敷,避免抓挠注射部位。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忌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出现荨麻疹可口服氯雷他定,但需排除疫苗成分过敏。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侧肢体放松。
狂犬疫苗是暴露后预防的关键措施,其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完成全程接种才能确保产生足够抗体,任何副作用都不应成为中断接种的理由。保存接种记录并告知后续接诊医生,便于准确评估不良反应。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及时彻底清洗伤口与接种疫苗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