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不同时期临床症状差异显著,早期以皮肤局部症状为主,晚期可发展为全身多系统损害。皮肤炭疽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丘疹、水疱、溃疡及焦痂;吸入性炭疽以高热、呼吸困难为特征;胃肠型炭疽伴随剧烈腹痛、血便。及时识别症状对治疗至关重要。
1. 皮肤炭疽分期症状
皮肤炭疽占病例95%以上,潜伏期1-7天。初期出现瘙痒性红色丘疹,24-48小时内发展为充满血性液体的水疱,周围组织明显水肿。第3-4天水疱破溃形成溃疡,中心坏死形成特征性黑色焦痂,直径1-3厘米,触之如皮革样硬度。病变部位无疼痛感是重要鉴别点,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 吸入性炭疽进展过程
潜伏期通常1-6天。初期类似流感症状,包括低热、乏力、肌痛,持续2-3天。进入爆发期后突发高热(39-40℃)、严重呼吸困难、胸痛,胸部X线显示纵隔增宽。痰中带血丝提示肺泡出血,部分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病情进展迅猛,24小时内可致呼吸衰竭。
3. 胃肠型炭疽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口腔-咽型表现为颈部水肿、咽痛、吞咽困难,扁桃体可见灰白色伪膜。肠道型初期腹部不适、恶心,继而发展为剧烈腹痛、呕血、血性腹泻。体检可见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休克,皮肤可能出现瘀斑。
4. 炭疽败血症特殊表现
各型炭疽均可继发败血症。寒战高热体温波动大,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模糊、颈项强直。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15-25×10⁹/L),血小板减少。血培养阳性率在未治疗患者中可达80%。
炭疽病症状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皮肤型预后较好,吸入型和胃肠型死亡率高达60%以上。接触可疑动物制品或污染物后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疾控中心建议高危职业人群接种炭疽疫苗,处理可疑物品时穿戴防护装备。早期静脉注射青霉素G、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