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浩瀚宝库中,金匮肾气丸历经千年而不衰,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其独特的配方和精确的药材比例,使得它在温补肾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金匮肾气丸的配方组成剂量情况。
出处:金匮肾气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原方名为肾气丸,经过后世的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金匮肾气丸。
功效:该方剂主要功效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常用于治疗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状。
药材种类:金匮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八味药材组成。
古代剂量:在《金匮要略》原书中,其剂量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这里的“两”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与现代有所不同。
现代剂量:现代临床上,金匮肾气丸的剂型多为丸剂,不同厂家生产的具体剂量可能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常见的水蜜丸每丸约重6克,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其药材比例大致按照古代配方进行调整,干地黄用量相对较大,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山药和山茱萸辅助干地黄增强补肾之力;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热凉血,与前面的补药相互配伍,补中有泻;桂枝、附子温补肾阳,用量较少但起到关键的温煦作用。
补泻结合:从药材比例可以看出,方中补药与泻药的比例大致为3:2。以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为补药,泽泻、茯苓、牡丹皮为泻药。这种补泻结合的配伍方式,使得方剂在补肾的同时,避免了滋补太过而产生的副作用,保证了药效的平和与持久。
阴阳协调:桂枝、附子用量较少,与大量的滋阴药配伍,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通过少量的温阳药激发肾中阳气,与滋阴药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协调的目的,使肾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