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中医针灸疗法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嵌针和揿针这类小型针具也受到了更多关注。然而,由于两者外观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人对它们的差异并不明晰。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区分这两者,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进行深入解读。
嵌针:嵌针并不是一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标准术语,在常规的针灸学范畴内较少提及。有时候人们可能将一些特殊的埋线针具或在针灸基础上发展出的特殊针刺方式误称为嵌针。一般来说,如果从类似意义推测,嵌针可能会涉及到将特制的针体嵌入皮下或穴位一定深度,以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不过这种操作相对复杂,往往需要更高的技巧和专业知识。
揿针:揿针是针灸学中一种特制的小型针具,也被称为皮内针。它主要由针柄和针体组成,形状就像一个小扣子。针柄通常为圆形或方形,方便固定在皮肤上,针体较短且细,一般长度在0.15-0.3寸左右。揿针通过胶布固定在穴位表面皮肤,能在较长时间内对穴位进行持续的轻微刺激。
嵌针:由于嵌针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不同的所谓‘嵌针’操作方式可能差异很大。如果是按类似将针体嵌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操作过程需要医生精确控制进针的深度和角度,一般会局部麻醉后进行,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操作完成后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操作是在医院由专业的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进行。
揿针:揿针的使用相对简单。医生会先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镊子夹住揿针针柄,将针体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再用胶布固定好即可。患者甚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自己在家进行更换或调整位置。目前很多社区医院的针灸科医生都会熟练使用揿针对患者进行治疗。
嵌针:如果是类似将针体嵌入更深的嵌针方式,由于其对穴位的刺激更深入,刺激强度相对较大。一般根据病情需要,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能从几天到几周不等,但因为是相对复杂的操作,持续刺激时间也会由医生严格控制和评估。
揿针:揿针对穴位的刺激程度相对较为温和,它主要是通过持续轻柔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通常揿针可以在皮肤上保留1-3天,之后根据情况进行更换或取下,适合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以及儿童、体质较弱者等不耐受较强刺激的人群。
嵌针: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广泛认知,嵌针在临床上应用不如揿针普遍。理论上,其可能更适用于一些病程较长、病情顽固且对穴位刺激需求较强的疾病,比如一些难治性的关节疼痛、面瘫后遗症等。不过具体应用还需要根据专业医生的判断。
揿针:揿针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常见于治疗各种痛症,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还可用于调节内分泌失调,像月经不调、失眠等也有一定疗效。在康复科和针灸科门诊,揿针的使用频率较高,很多中医院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经常采用揿针辅助其他治疗方法为患者缓解症状。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