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炎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当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会对咽喉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其中咽喉长期有痰就是常见的表现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反流性咽炎。
反流性咽炎的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一道“阀门”,即食管下括约肌,它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当这道“阀门”功能出现异常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就可能反流至食管,甚至到达咽喉部。这些反流物会刺激咽喉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从而出现咽喉长期有痰的症状。
临床案例:在临床中,有很多患者因咽喉长期有痰前来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是反流性咽炎所致。例如,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长期感觉咽喉有痰,咳之不出又咽之不下,尝试了多种治疗咽喉疾病的方法都没有明显效果。后来经过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确诊为反流性咽炎。经过针对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后,咽喉有痰的症状逐渐缓解。

咽喉部症状:除了咽喉长期有痰外,反流性咽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喉部异物感、瘙痒感、灼热感、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声音嘶哑、咳嗽等表现。这些症状在早晨起床时可能会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症状:一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如烧心、反酸、胃胀、胃痛、嗳气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咽喉部的不适,这就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喉镜检查:通过喉镜可以直接观察咽喉部的黏膜情况,查看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反流性咽炎。
24小时食管pH监测:这是诊断反流性咽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连续记录食管内的pH值变化,了解是否存在胃酸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和时间,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的内部情况,查看是否存在食管炎、胃炎、胃溃疡等病变,同时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咽喉部症状的疾病。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抑酸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促胃肠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一般需要连续服药8-12周。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睡前3小时不要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胃酸反流,缓解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