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睛与身体的各个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干眼症不仅仅是眼睛局部的问题,更是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通过探究中医对干眼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或许能为干眼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古代记载: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没有“干眼症”这一确切病名,但有类似症状的描述。如“白涩症”“神水将枯”等。“白涩症”描述的症状为眼内干涩不舒、频频眨目等,与现代干眼症的部分症状相似;“神水将枯”则强调了眼内津液的匮乏,更直观地体现了干眼症眼干的本质。
外感因素:中医认为,风、燥等外邪侵袭人体,可导致眼部津液耗伤。风邪具有轻扬开泄的特点,容易使眼部的津液散失;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当燥邪侵犯眼部时,就会使眼睛失去津液的滋润,从而出现干涩、疼痛等症状。比如在秋季,气候干燥,人们更容易出现眼干的情况,就是燥邪致病的体现。
内伤因素:一是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视。肾主藏精,肾精可滋养肝血。当肝肾阴虚时,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眼干、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房劳过度等都可能导致肝肾阴虚。二是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成不足,眼部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也会引发干眼症。饮食不节、思虑过度等都可能损伤脾胃。三是肺阴不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阴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道不通,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到眼部,也会导致眼干。
津液代谢失常:人体的津液代谢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肺、脾、肾三脏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时,津液代谢就会出现异常。如肺失宣降,不能将津液布散到眼部;脾失运化,不能生成足够的津液;肾失气化,不能调节津液的排泄,都会导致眼部津液不足,引发干眼症。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滋养眼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运行不畅时,眼部的气血供应不足,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情志不畅、久病体虚等都可能导致气血瘀滞,使眼部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出现眼干、疼痛等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