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活动,从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三伏天艾灸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下面就详细讲解四种常用的艾灸方法,帮助大家在三伏天科学合理地进行艾灸。
操作方法: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先将艾绒制成大小适宜的艾炷,一般分为麦粒大小、黄豆大小等不同规格。将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后,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烧至接近皮肤,患者感觉灼痛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再更换新的艾炷继续施灸,一般每穴灸3-7壮。
适用人群及穴位:适用于体质虚寒、风寒湿痹等人群。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位。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关元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神阙穴可温通元阳、复苏固脱。
注意事项:直接灸容易在皮肤上留下疤痕,所以施灸前一定要和患者沟通好。施灸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烫伤皮肤。施灸后要保持施灸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扎一些小孔。将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再放下继续施灸,一般每穴灸5-10壮。隔姜灸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虚寒性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每穴灸3-7壮。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肺结核等病症。
隔盐灸:将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由于食盐遇火易爆破,可在盐上再放一薄姜片,然后施灸。一般灸5-9壮。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等病症。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适用范围:温和灸操作简单,刺激温和,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如风寒感冒、虚寒胃痛、月经不调等。
优点:温和灸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随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控制温度和刺激强度。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围绕穴位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特点及适用情况:回旋灸的特点是施灸面积较大,刺激范围较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穴位或病变部位,如腹部的一些穴位。对于小儿患者也较为适用,因为小儿皮肤娇嫩,回旋灸能避免局部过热而烫伤皮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