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常见,表现为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长期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和睡眠质量。判断需结合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评估,确诊后可通过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干预。
1. 症状观察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典型表现包括夜间持续性打鼾、频繁用口呼吸、睡眠中呼吸暂停或憋醒。白天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或反复中耳炎。部分患儿伴随腺样体面容(上唇短厚、牙齿排列不齐)。家长可记录孩子夜间呼吸频率、鼾声强度及白天精神状态,连续观察2周以上更有参考价值。
2. 医学检查手段
耳鼻喉科医生会使用前鼻镜或电子鼻咽镜直接观察腺样体大小,评估阻塞程度。X线侧位片能显示腺样体与鼻咽腔的比例(A/N比值>0.7提示肥大)。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进行睡眠监测(PSG)判断缺氧程度。3岁以下幼儿建议优先选择无创的鼻内镜检查,避免辐射暴露。
3. 分级干预方案
轻度肥大(阻塞50%以下)可采用鼻用激素喷雾(如糠酸莫米松)联合生理盐水冲洗,疗程不少于3个月。中重度患者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目前主流术式包括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电动吸切术和传统刮除术。术后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生理盐水)可减少水肿。日常建议侧卧睡眠,使用防螨寝具,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刺激物。
腺样体肥大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若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睡眠呼吸障碍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术后需定期复查鼻咽部恢复情况,多数患儿在正确干预后呼吸功能及面部发育可逐步改善。建立睡眠监测日记、保持鼻腔清洁、加强营养摄入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