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攻击神经系统导致瘫痪。预防核心在于疫苗接种,治疗需结合康复训练与药物支持。
1. 脊髓灰质炎病毒特性
该病毒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在肠道复制后侵入血液,约1%病例会突破血脑屏障破坏运动神经元。病毒耐酸耐乙醚,在污水和冷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有效灭活。
2. 感染后的病理进程
病毒首先在咽部和肠道黏膜增殖,潜伏期3-35天。进入血流后引发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严重者病毒侵袭脊髓前角灰质,造成不可逆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典型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受累最常见。
3. 预防控制措施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我国采用三价口服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联合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4岁时加强1剂。流行期间需做好粪便管理,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注意饮食卫生。
4. 临床治疗方案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中和病毒。瘫痪期可用新斯的明改善神经传导,配合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恢复期采用水疗、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严重畸形需跟腱延长术或关节融合术矫正。
脊髓灰质炎病毒仍是全球公共卫生重点防控对象,尽管我国已实现无脊灰状态,仍需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种率。患者出现肌力下降需立即就医,遗留瘫痪者应坚持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日常加强手卫生,婴幼儿玩具定期消毒可有效阻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