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能有效治疗43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其适应症涵盖疼痛类、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核心机制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1. 疼痛类疾病
针灸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有显著镇痛效果。临床常用合谷穴缓解头痛,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针刺通过促进内啡肽释放,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慢性疼痛患者每周治疗2-3次,6-8次为一个疗程。
2. 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病变适用针灸。治疗面瘫取颊车、地仓穴,配合电针刺激。中风康复期针刺百会、风池穴改善肢体功能。研究显示针灸能促进神经修复,调节脑血流。
3. 消化系统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可通过针灸调理。足三里、中脘穴调节胃肠蠕动,耳针治疗恶心呕吐。脾胃虚弱者建议配合艾灸,每周3次连续4周。
4. 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适用针灸。大椎、肺俞穴改善鼻塞,天突穴缓解咳嗽。冬病夏治采用三伏贴增强免疫力,减少冬季发作。
5. 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适合针灸治疗。三阴交、关元穴调节内分泌,耳穴埋豆改善潮热。经前1周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
6. 精神心理疾病
失眠、焦虑、轻度抑郁可配合针灸。神门、内关穴安神定志,头皮针调节5-羟色胺水平。建议下午治疗,10-15次为完整疗程。
7. 其他适应症
还包括高血压初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针灸降压取曲池、太冲穴,糖尿病足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期间需监测基础疾病指标。
针灸作为补充医学手段,需由执业医师操作。43种疾病清单包括29种WHO推荐病症及14种临床验证有效病症。治疗前需完善诊断,急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规范操作的针灸安全有效,可减少药物依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