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

中医 养生要克服这五难

发布者:琼明碧落 时间:2015-6-11 08:56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温饱,养生成了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打开电视,拿起报纸,都可以看到专家们给出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但是,养生并非易事,需要更多实践。

养生先要克“五难”

魏晋时的名士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第一难:名利不灭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里曾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我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追名逐利,把心思都放到了外面,很少再有机会体会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样体内有些脏器已经出现了不平衡,向心君发出求救信号了,心脏这个君主之官却体察不到下面的疾苦,一旦到了能觉察的时候,往往都到了很难挽回的地步,这就是过度外求的结果。但是,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完全摒除名利,这就要我们掌握一个度,在向外攫取的同时,也要适时把心收回来,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第二难:喜怒不除

人都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喜是心气欢畅的表现,怒是肝气奋进的表现,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情志,所以不可能把它们除掉。这里的喜怒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狂喜和暴怒,狂喜则心气涣散而不收,暴怒则肝气刚爆而不柔,绝对会对本脏造成严重的损害。其他如忧思悲恐惊五情,如果过度,也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忧(悲)伤肺,恐(惊)伤肾,思伤脾。

第四难:滋味不绝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我们吃的东西需要脾胃来运化,才能转化成精微的物质。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逐渐虚弱,不能运化太多的食物了,就会有大量的痰浊在体内堆积,表现出三高、肥胖。因此,饮食要节制,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暴饮暴食,尤其中老年人更要清淡饮食。

第三难:声色不去

贪图声色和贪图名利都是贪欲的表现,为什么分为两条呢?这有一收一放的不同,贪名利是往里收敛,希望自己的存款越多越好,名头越大越好,这都是积累自己想要的东西;贪图声色则是把存的东西挥霍出去,尽管自己身体有点家底,但如果总是挥霍无度的话,迟早也会神衰精亏。

第五难:神虑转发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曲运心机,喜欢算计,耍小聪明。一件事情总在心里绕来绕去,时间长了,气机就容易纠结而不畅达,进一步气血淤滞而造成病态。所以说待人处事要豁达一些,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就如俗话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在探索养生之道时,首先要注意上述五难克服了没有,其次才是食疗、拍打等细节的技巧,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膳、全面膳食、饮食有节。

一、 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二、全面膳食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果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状。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采用平衡膳食,全面膳食。

三、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每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

相关标签: 保健 养生

相关阅读

  • 豆浆是凉性还是热性?早上喝会不会太寒凉?
    豆浆是凉性还是热性?早上喝会不会太寒凉?
    了解食物的属性对于合理饮食和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豆浆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饮品,其属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有些人认为豆浆性凉,早上喝可能会给肠胃带来负担;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豆浆并无明显的凉热之分。那么真相到 ...
    07-28
  • 纳豆是凉性还是热性?发酵过程如何改变食性
    纳豆是凉性还是热性?发酵过程如何改变食性
    纳豆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并在当地广泛流行。它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关注。了解纳豆的食性以及发酵对其食性的影响,对于我们合理饮食、科学养生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剖析这些问题。纳豆的食性 ...
    07-28
  • 腐竹是凉性还是热性?油炸前后性质变化分析
    腐竹是凉性还是热性?油炸前后性质变化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烹饪腐竹,其中油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而食物经过烹饪后,其性质可能会有所改变。这就引发了我们对腐竹在油炸前后性质变化的好奇。为了更科学地分析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结合中医理 ...
    07-28
  •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 (7大养生益处)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 (7大养生益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艾灸可以激发经气活动,从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众多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也都证实了三伏天艾灸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接下来 ...
    07-28
  • 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功效 (临床研究数据)
    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功效 (临床研究数据)
    在中医理论中,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进行艾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现代医学也通过一些临床研究对三伏天艾灸的功效进行了探究,下面就为大家具体阐述这些功效背后的临床依据。温通经络临床研究案例:北 ...
    07-28
  • 三伏天艾灸效果怎么样 (用户体验调查)
    三伏天艾灸效果怎么样 (用户体验调查)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等功效。而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艾灸能够借助天时,更好地激发经气活动,从而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但实际情况中,三伏天艾灸的效果 ...
    07-28
  •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中午几点 (阳气最旺时段)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中午几点 (阳气最旺时段)
    在中医理论里,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艾灸能够借助天时,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但艾灸时间的选择十分讲究,特别是中午这个阳气汇聚的时间段,精准把握时间点对于艾灸的效果有着重要 ...
    07-28
  •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初伏要吗 (三伏区别对待)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初伏要吗 (三伏区别对待)
    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此时艾灸可以借助自然界阳气,更好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不同阶段的三伏天,人体的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有所不同,艾灸的时间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那初 ...
    07-28
  •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段 (子午流注理论)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段 (子午流注理论)
    了解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段,对于提高艾灸效果至关重要。子午流注理论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生理节律和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将其与三伏天艾灸相结合,能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艾灸的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接下来, ...
    07-28
  • 三伏天艾灸几点钟灸比较好 (时辰对应指南)
    三伏天艾灸几点钟灸比较好 (时辰对应指南)
    不同的时辰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不同,在合适的时辰进行艾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掌握好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辰,对于提升艾灸的功效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各个时辰艾灸的相关知识。辰时(7:00 ...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