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人际心理

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从这些表现看出来

发布者:小不点zz 时间:2016-8-15 15:56

“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时候,平均每10分钟要说3个谎话。”这就是美剧《别对我说谎》的经典台词,这部剧所讲的故事是如此不可思议:看着你的眼睛,观察你的小动作,听你的声音,和你握手……Lightman博士就会知道你是否在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解释的。

测谎仪可信不可信?

测谎是一门科学,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即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以及其它应用科学技术而成的。其工作原理在于:人在说谎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而这些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测谎仪可以通过记录这些细微的生理反应来判断人是否说谎。

从1921年John Larson发明并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谎仪开始,人们对于测谎仪的研究从未停止,当今的测谎仪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主要集中对血流量压力、呼吸和汗液分泌三大基本生理功能的监测,只不过在技术上更先进一些。

近几年,美国用热成像方法,监测眼部的血流量在压力下的变化来进行测谎,还有就是利用功能磁共振现象(fMRI),研究人员利用fMRI影像观察说真话与谎言时大脑区域活动情况的不同,从而判断人是否在说谎。

那么,这些测谎技术真的可以识破谎言,让人无所遁形吗?

尽管测谎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关于测谎技术的准确性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测谎技术只能有限度的识破谎言,理由如下:

尽管测谎仪在收集数据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测谎仪的运用还受到操作员的经验、科学测试的程序、被测人员的个性因素以及测谎时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从 操作人员来说,测验的数据、测验程序的掌控、测验问题的设计等都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性(目前世界上有资质的操作人员并不多),测谎结果的可靠性和操作员息息相关。操作人员的经验越丰富,准确率就越高。另外,测谎仪是客观的,但是对于结果的评价却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就一定有可能犯错的。

从被测人员来说,如果个性比较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无辜的人也很容易被误判为说谎者。就像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专门致力于研究测试对象撒谎时的行为信号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所言:“最难以对付的是找出那些惊慌失措的怀疑对象,而他们恰恰又是没有说谎的人”。

从测试环境来说,温度、湿度、噪音、紧张的气氛等,都会影响被测人员的状态,测谎技术只有在被测人员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准确率才比较高。

总之,测谎仪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正确运用测谎技术,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当时不能盲目信服和依赖。

说谎时的小秘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如何借助一些小技巧来戳穿谎言呢?其实,不同的撒谎者总会暴露出相似的破绽。身体语言约占我们日常沟通信息量的55%,而且身体更多的受无意识控制,因此,我们可以从谈话者的一些身体语言中发现人在说谎时的小秘密,作为辨别谎言的参考。

1.僵硬或乱动的上身

人在说谎的时候,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谎言,因此,很容易矫枉过正。为了防止身体由于谎言而显得坐立不安,他们会努力压抑身体的冲动,反而显得非常的僵硬、局促。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压制住,小动作会不断,比如说人们会揉眼睛、摸脖子,并且眼睛会看向两侧,手总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感觉。

2.遮挡嘴的手

说谎者,通常会不自觉的用手指或者是拳头来遮挡嘴巴,有的人也会假装咳嗽来演示自己遮嘴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用手捂嘴,是身体下意识的在抑制自己所说的谎话,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说有人一边说非常喜欢你今天的发型,一边捂着嘴,很有可能他内心是不太喜欢你今天的这个发型的,碍于面子,所以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3.假笑

研究表明,当人们撒谎时,会用假笑来演示自己内心的慌张。据说,真是的微笑是不能伪装的,人必须要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才能做出真正的微笑。真正的微笑,人的眼睛周围会出现鱼尾纹,眼睛附近的皮肤会聚在一起,整个面部看起来非常的协调。

4.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人们在说谎时,研究会有很多细微的动作。比如说,人在说谎时,眼睛会先向上,然后向右看,人们在说谎时,眨眼的速度会非常快,人们在说谎时,还会遮住眼睛,当你让老公做饭时,他在回答是的同时,却揉了揉眼睛,很有可能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当然说谎时,为了让你更加相信他所说的,会有比平时更多的眼神接触。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微表情,也是需要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中,才能奏效的,如果有些人是天然呆,很有可能经常表现出上述的各种情形。想要戳穿对方的谎言,就要在平时观察他的常规反应,再对应上述的一些微表情,才能辨别真伪。

最后,我想说,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难找到一个从来没有说过谎话的人,说谎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比如面对不好看的女生,你也会说“你长得真美”,即使对方送的礼物自己不是很满意,你也会说“我非常喜欢,谢谢你”……诸如此类的善意的谎言无可厚非,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较真,一定要问个究竟。

而且,我再次重申,上述的技巧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帮助人们识别谎言。

相关标签: 心理学 人际交往

相关阅读

  • 不想和人说话一说话就烦躁?情绪管理急救包
    不想和人说话一说话就烦躁?情绪管理急救包
    当不想和人说话,说话就烦躁的情绪袭来,生活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霾。其实,这是情绪在向我们发出信号。这份情绪管理急救包,将带你深入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助你驱散情绪的乌云,拥抱积极的生活 ...
    07-03
  • 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是心理有病吗?内向≠疾病科普
    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是心理有病吗?内向≠疾病科普
    你是否有过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的想法?很多人会因此担忧自己心理有问题。但实际上,内向是正常的性格表现,和心理疾病不能划等号。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不想社交与心理疾病、内向之间的关系。不想和人打交道不一定 ...
    07-03
  • 不想和别人交流是什么心理问题?社恐自救手册
    不想和别人交流是什么心理问题?社恐自救手册
    不想与他人交流,其实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在社交中受过挫折,也可能是自身性格内向。这些都可能导致社交恐惧,影响正常生活。别担心,我们有一份实用的社恐自救手册,帮你一步步克服心理障碍。不想和 ...
    07-03
  • 不想和婆婆住一起了,压抑的快疯了怎么办?这几个方法帮你摆脱困境
    不想和婆婆住一起了,压抑的快疯了怎么办?这几个方法帮你摆脱困境
    和婆婆住在一个屋檐下,本是希望家庭和睦、互相照应,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少女性都有这样的苦恼,与婆婆在生活的点滴中产生各种摩擦,内心的压抑感与日俱增。长期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 ...
    05-24
  • 在人多场合紧张发抖怎么办?5个方法让你不再社恐
    在人多场合紧张发抖怎么办?5个方法让你不再社恐
    生活中,人多的场合无处不在,聚会、演讲、商务谈判等。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些场合却如同战场,只要置身其中,紧张感便如潮水般涌来,甚至出现身体不受控制地发抖等状况。这种在社交中表现出的紧张与不适,极 ...
    05-16
  •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盘点社恐的3大症状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盘点社恐的3大症状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心理专家王传跃教授指出,社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表现多样。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社恐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症状。情绪症状过度紧张和焦虑:社恐患者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感到极度的紧 ...
    05-07
  • 深度揭秘:i人和e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深度揭秘:i人和e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是否曾在社交场合中观察到,有的人活力满满,主动与他人交流,成为全场焦点;而有的人则相对安静,更倾向于在一旁观察思考。如今,i人和e人这两个有趣的概念,恰好能够生动地对这些不同的社交表现进行分类。它们源 ...
    04-16
  • 深度解析:I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深度解析:I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深度解析:I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心理学领域里不断涌现出新颖有趣的概念,I人便是其中之一。当身边的朋友自称是I人,或者谈论起I人的各种特质时,你是否心生好奇,想知道I人究竟代表着什么?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学 ...
    04-16
  • 深度剖析:社恐究竟属于i人还是e人?
    深度剖析:社恐究竟属于i人还是e人?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浏览时,常常能看到i人和e人的相关话题,大家乐此不疲地给自己贴上相应标签。而社恐群体,他们在社交中有着独特的表现,似乎与i人和e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像i人一样天生内向,还是有着e人的 ...
    04-16
  • pua说白了是啥意思
    pua说白了是啥意思
    在当今社会,PUA(PickUpArtist)这一术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搭讪技巧,更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现象。PUA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帮助人们提升社交能力,还是潜藏着 ...
    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