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多动症表现,家长往往心急如焚,同时也纠结多动症的归属问题,是精神病范畴,还是心理问题呢?准确的分类能帮助家长更好了解孩子状况。本文将解析权威分类,还会分享家长有效应对的策略。
医学定义: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心理问题。从神经学角度看,多动症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比如,大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或调节异常,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
与精神病的区别:精神病通常指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会出现明显异常,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严重偏离现实。而多动症患儿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但他们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知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例如,一个多动症孩子可能在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多,但他清楚自己在哪里,知道老师在讲课。
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一般的心理问题多是由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人际关系等因素引起的情绪和行为上的暂时改变,通过心理调节和环境改善较容易恢复。而多动症是一种神经生物学基础上的发育障碍,具有慢性、持续性的特点。即使环境改变,症状也不会轻易消失。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是心理问题,但多动症孩子无论考试成绩好坏,都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情况。
正确认识和接纳: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多动症,了解它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孩子故意调皮捣蛋。接纳孩子的现状,避免过度指责和批评孩子。比如,当孩子因为多动症在学校表现不好时,家长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困难。
寻求专业帮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精神心理科等科室进行评估和诊断。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药物治疗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症状;行为治疗则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和管理行为的技能。例如,通过行为疗法中的奖励机制,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时,给予适当的奖励。
家庭环境支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家庭环境,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做游戏,增强亲子关系。
学校沟通合作:家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病情。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例如,老师可以安排孩子坐在教室前排,减少干扰因素。
多动症既不属于精神病,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心理问题,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多动症时,要正确认识其权威分类,避免将其与精神病或一般心理问题混淆。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正确认识和接纳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提供家庭环境支持以及与学校沟通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