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购买进口鞋子或者海淘鞋子时,都会被欧洲码和亚洲码弄得晕头转向。不同的鞋码标准可能导致我们买到的鞋子过大或过小。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欧洲码和亚洲码鞋子的区别,以及必看的换算公式,帮助大家解决买鞋时的尺码难题。
欧洲码的起源:欧洲码也被称为法国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最初,欧洲码是以厘米为单位来测量脚长,然后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得到鞋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鞋码标准在欧洲各国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通用的鞋码标准之一。
亚洲码的起源:亚洲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亚洲国家有自己的鞋码体系。例如,中国有自己的鞋码标准,日本也有独特的鞋码。亚洲码通常会根据亚洲人脚型的特点来制定,更贴合亚洲人的脚型。
脚型适配:欧洲人的脚型普遍比亚洲人更宽、更高,所以欧洲码的鞋子在宽度和高度上会设计得更大一些。而亚洲码的鞋子则更适合亚洲人相对较窄、较平的脚型。如果亚洲人穿着欧洲码的鞋子,可能会感觉鞋子过于宽松,包裹性不够。
鞋头设计:欧洲码鞋子的鞋头部分通常比较宽敞,以适应欧洲人脚趾较为舒展的特点。亚洲码鞋子的鞋头则相对较窄,更符合亚洲人脚趾紧凑的脚型。
数值差异:一般来说,相同脚长对应的欧洲码和亚洲码数值是不同的。例如,脚长25厘米,对应的欧洲码可能是40码,而在中国鞋码标准中,对应的是40码,但在其他亚洲国家的鞋码标准中可能又有所不同。
尺码跨度:欧洲码的尺码跨度相对较大,通常以半码为一个间隔。而亚洲码的尺码跨度可能会更小一些,有些亚洲鞋码甚至会有更精细的尺码划分。
测量脚长:在买鞋前,先准确测量自己的脚长。可以在地上放一张白纸,将脚平放在白纸上,用笔沿着脚的轮廓画出线条,然后测量脚的最长距离,这就是脚长。
参考尺码表:不同品牌的鞋子可能会有一定的尺码差异,所以要参考具体品牌的尺码表。同时,结合欧洲码和亚洲码的区别,选择更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子。
试穿: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试穿鞋子。试穿时要注意鞋子的舒适度、包裹性和脚趾的活动空间等。
欧洲码转中国码:中国码=(欧洲码+10)÷2。例如,欧洲码40码,换算成中国码就是(40+10)÷2=25厘米,对应的中国码就是40码。
中国码转欧洲码:欧洲码=中国码×2-10。例如,中国码25厘米,换算成欧洲码就是25×2-10=40码。
品牌差异:不同品牌的鞋子在尺码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即使使用了换算公式,也不能完全保证尺码合适。所以在购买时,最好参考该品牌的具体尺码表。
材质影响:鞋子的材质也会影响尺码的选择。例如,皮革材质的鞋子可能会有一定的延展性,而帆布材质的鞋子则相对较硬。在购买时要考虑材质对尺码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妇产科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