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通常可通过物理降温、局部护理、观察休息等方式处理。疫苗不良反应主要与个体免疫反应有关,多数症状轻微且可自行缓解。

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属于常见反应,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适量增加饮水。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超过48小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感染因素。
注射部位出现直径小于3厘米的硬结或红肿时,可用清洁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0-15分钟,每日重复2-3次。注意避免抓挠或热敷刺激,通常2-3天逐渐消退。若红肿范围扩大伴皮温升高,可能提示局部感染,需就医评估。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或食欲不振,暂时减少辅食添加,维持母乳或配方奶喂养,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极少数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或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眼睑肿胀。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平卧位,记录疫苗名称与接种时间,就近医疗点进行抗过敏治疗。对于既往有疫苗过敏史的儿童,家长需提前告知接种医生,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以上。疫苗接种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出现持续哭闹、嗜睡或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时须紧急送医。
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记录每次接种后反应情况。接种当天可正常洗澡但避免揉搓注射部位,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若出现不良反应,可通过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家长无须因担心不良反应拒绝接种,严格遵循免疫程序能有效保障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