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母婴育儿 新生儿

新生儿肝炎有什么特点?新生儿为什么会得肝炎?

发布者:红色星空 时间:2022-7-23 10:30

一、一般表现特点

1、黄疸

对于新生儿肝炎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儿童由于黄疸,新生儿肝炎往往缓慢和隐藏,大多数儿童出生后第一周出现新生儿黄疸,持续2周以上,或生理黄疸消退和黄疸,大多数儿童治疗一个月后黄疸消退。

2、肝脾肿大

肝脾可触及,肝脏一般中度肿大,肝脏增大,触诊光滑,边缘略钝,脾脏增大不明显,轻度治疗后,逐渐改善,粪便首先变黄,皮肤和巩膜黄疸逐渐消退,肝脏缩小到正常范围,生长发育良好,整个病程4~6周。

3、大便

大便出生时颜色正常,然后逐渐变成淡黄色或灰白色大便,往往不持续,有时有一点淡黄色或绿色大便。

4、尿

结合胆红素可从尿液中排出,大多数儿童有浓茶样尿液,可染黄尿布。

5、其他

常伴有少许呕吐、厌食、体重不增等。

有些儿童由于疾病发展缓慢,一般无发热、厌食、呕吐等,黄疸和粪便颜色不引起父母的注意,直到满月或更晚,逐渐发展为严重,也有严重症状,严重黄疸越来越严重,粪便粘土,肝脏增大(肋骨5~7cm),脾脏也会增大(可达肋下6~7cm),腹壁静脉怒张,腹水征,会阴及下肢水肿可发展为肝性脑病;或死于大出血、脓毒症等并发症。

二、常见病因临床特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特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新生儿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群分布存在家庭聚集现象,这与其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有关,研究指出:慢性HBsAg母亲,她的新生儿HBsAg这些婴儿发育率高;HBsAg慢性携带者比例低(约16%),认为新生儿感染的婴儿可以主动消除乙型肝炎病毒。

影响母亲感染子女的因素可能有:

①母体补体效率越高,婴儿越高HBsAg阳性率越高,母体补体效率达到1∶64者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高达90%。

②母亲在怀孕后期或分娩后2个月内患有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比无症状携带者更容易感染后代,前者感染率为56.5%,后者5%。

③如果抗原携带者已经有了孩子HBsAg阳性,然后再生婴儿HBsAg阳性的可能性很大,阳性的发生率为72%,反之亦然.2%。

④e抗原被认为是垂直传播的重要因素,e抗原阳性者生下的婴儿HBsAg阳性率极高,如母抗e抗体阳性,e抗原阴性,婴儿HBsAg几乎都是阴性的,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2)临床表现:大多数HBsAg感染婴儿为亚临床过程,无黄疸,只有轻微的肝功能损伤,除持久性外HBsAg除了阳性和氨基转移酶的增加,没有其他迹象,肝脏很少见,氨基转移酶波动,延长1~2年,往往发展为慢性HBsAg在携带状态下,少数黄疸患者在疾病后第6~9个月迅速恢复HBsAg转阴,并出现HBsAb,表明新生儿乙型肝炎与成人类似。

少数可表现为暴发或重症,病情危重。从黄疸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平均时间为10天(2~15天),常见肝性脑病、出血和血氨可达10天。mg/L以上(正常值0.9~1.5mg/L),近期预后极差,死亡率约为60%。死亡原因多为败血症、肺出血、肝性脑病伴脓毒血症等,但其远期预后较好,存活者肝组织恢复良好。

2.先天性巨细胞包括肝炎病毒

CMV疱疹病毒是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宫内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新生儿临床症状,突出黄疸、肝脾肿大等肝炎症状,出生时感染,肝炎临床表现一般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左右,少数呼吸道感染症状、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脑损伤可表现为小头畸形、癫痫、耳聋、智力障碍、脉络膜炎等。

3.新生儿李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Listeria)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免疫缺陷患者、孕妇或产褥期妇女,尤其是新生儿感染。

(1)传播方式:新生儿获得本病的方式如下:

①当母亲患有菌血症时,细菌可以通过胎盘和脐静脉进入胎儿循环。

②母亲阴道或子宫内膜感染引起羊膜感染,或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吸入或吞感染的羊水。

③李斯特菌可长期存在于女性阴道,男性尿道无症状,新生儿出生后可感染周围环境。

(2)临床表现:胎儿或新生儿全身多脏器的肉芽肿或细胞的坏死,以肝脏损害为突出症状时,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病死率可高至40%~50%,早产儿可达73%,常发生败血症,为新生儿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于生后立即或数天内发病,母多有围生期发热史,表现为出生后发热,呕吐,拒食,腹泻,嗜睡,黄疸,肝脾肿大,有时有结膜炎、皮疹、体温不升高、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暂停或出生后无独立呼吸、心肌炎和脑膜炎症状,涂片可见李斯特菌,周围血常规白细胞增加,脑脊液为脑膜炎。

4、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先天性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儿童主要表现为肝肺损伤,多出现肝病和肺气肿症状,发病年龄不同,出生第一天黄疸,胆汁沉积的临床特征不能区别于先天性胆管闭锁,胆汁沉积约几个月后,进行性肝硬化,部分儿童在婴儿期死亡,部分到学龄腹水,食管静脉曲张也有肝硬化症状,直到青春期才出现。

相关标签: 新生儿 肝炎

相关阅读

  •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新生儿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畸形和产伤等,常见种类有新生儿黄疸、肺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及时筛查和干预是关键。1. 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 ...
    05-04
  • 母乳性黄疸一吃母乳就反弹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一吃母乳就反弹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相关,暂停母乳3-5天可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必要时结合光疗或益生菌干预。处理需分三步:评估黄疸程度、调整喂养方式、医学干预。1.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这 ...
    05-04
  • 母乳性黄疸照蓝光后还会反复吗
    母乳性黄疸照蓝光后还会反复吗
    母乳性黄疸照蓝光后可能反复,但概率较低,多数患儿经规范光疗后可稳定消退。反复与胆红素代谢特点、喂养方式、个体差异有关,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并调整干预措施。1. 反复的可能原因胆红素代谢延迟是母乳性黄疸的核心 ...
    05-03
  • 怎么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怎么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由母乳中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通常无害但需与病理性黄疸区分。判断依据包括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胆红素水平及婴儿状态,必要时需就医排查。1. 发生时间与特点母乳性黄疸多在出生后5 ...
    05-03
  • 新生儿疾病临床表现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疾病临床表现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黄疸、发热或体温过低、喂养困难、呼吸异常等,需根据具体症状及时就医排查。 1. 黄疸 皮肤和眼白发黄是新生儿黄疸的典型表现,多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 ...
    05-03
  • 怎么知道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怎么知道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4天出现,7-10天消退,与母乳喂养相关但多数无需治疗。判断依据包括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胆红素水平及排除其他病因。1.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 ...
    05-03
  •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类型有哪些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类型有哪些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瘫最常见类型,主要因大脑运动皮层损伤导致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临床分为单肢瘫、偏瘫、双瘫、四肢瘫和三肢瘫五种类型。早期康复训练和药物干预可改善功能。1.单肢瘫仅单个肢体受累,通常为下肢 ...
    05-01
  • 怎样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怎样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黄疸类型,通常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需要结合婴儿的临床表现、黄疸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综合评估。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第4-7天 ...
    05-01
  • 马牙会痛吗 马牙的症状特征细说
    马牙会痛吗 马牙的症状特征细说
    马牙是新生儿牙龈上出现的白色或黄白色小点,由上皮细胞堆积形成,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症状特征包括牙龈上米粒大小的凸起、无红肿溃烂、不影响进食。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2-3周会自行消 ...
    05-01
  • 母乳性黄疸该怎样治疗呢?
    母乳性黄疸该怎样治疗呢?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新生儿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现象。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调整喂养方式或进行光疗。1.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有 ...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