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营养不良主要由遗传、环境、生理、疾病等因素共同导致,需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并治疗基础疾病。常见原因包括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1. 遗传因素影响营养代谢
部分幼儿存在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乳糖不耐受等遗传疾病,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这类情况需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采用特殊配方奶粉或饮食干预。家族中有营养不良史的幼儿,建议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
2. 环境因素导致摄入不足
不当的喂养方式是主要诱因。母乳不足时未及时添加配方奶,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食物种类单一都会造成营养缺乏。幼儿挑食偏食问题需通过改变烹饪方式解决,如将蔬菜切碎混入肉丸,用模具制作卡通造型食物。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食物短缺,可优先选择鸡蛋、豆制品等优质廉价蛋白来源。
3. 生理性吸收功能障碍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影响吸收,需使用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反复腹泻会损伤肠粘膜,建议补充锌制剂修复肠道。牙齿萌出过晚影响咀嚼能力,应提供肉泥、果泥等半流质食物。肠蠕动过快可尝试少量多餐,餐间补充营养包。
4. 病理性消耗增加
慢性感染如结核病会大量消耗能量,寄生虫感染导致营养流失,需进行便常规和PPD试验排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代谢率高,需要增加20%的热量摄入。内分泌疾病如甲亢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糖尿病患儿要严格控制血糖。
营养不良幼儿应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图。轻度者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每天保证1个鸡蛋、50g肉类、400ml奶制品。中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如小儿氨基酸粉、维生素AD滴剂。合并贫血时补充铁剂,每公斤体重每日补铁3mg,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