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贫血需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隐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及黑便。胃癌早期可能因慢性失血或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贫血,而贫血本身也可能是胃癌的隐匿信号。

胃癌早期常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隐痛或不适感,疼痛多与进食无关,可能被误认为胃炎或消化不良。这种疼痛通常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随着肿瘤进展可能逐渐加重。若伴随贫血且疼痛反复出现,建议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复方氢氧化铝片等缓解症状,但需明确病因后使用。
患者可能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食欲下降、早饱感,甚至对肉类产生厌恶。这与肿瘤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异常有关。长期食欲不振会加重贫血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可尝试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需高度警惕。胃癌细胞增殖消耗大量能量,加之进食减少,会导致进行性消瘦。这种消瘦与贫血共同出现时,需排除恶性肿瘤。营养支持可选用肠内营养粉剂、口服补液盐散等,但根治需针对病因治疗。

贫血导致的组织缺氧会引起显著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胃癌相关乏力往往呈渐进性,休息难以缓解,可能伴随皮肤黏膜苍白。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铁代谢指标异常时可考虑右旋糖酐铁分散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治疗。
肿瘤侵蚀胃黏膜血管可能导致慢性出血,表现为柏油样黑便。长期隐性失血是胃癌合并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需进一步检查。止血可临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凝血酶冻干粉,但必须明确出血部位后对因处理。

长期贫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烹饪时使用铁锅,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出现上述任一症状持续2周以上,尤其40岁以上人群,须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和肿瘤标志物检查。早期胃癌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切勿因忽视贫血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