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型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约占肺癌病例的80%-85%,主要包括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这类肿瘤生长相对缓慢,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

非小细胞型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核异型性明显。腺癌多发生于肺外周,常伴有黏液分泌;鳞癌多位于中央气道,可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大细胞癌分化程度低,缺乏特异性结构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TF-1、NapsinA、P40等标志物可辅助分型诊断。
长期吸烟是首要危险因素,接触石棉、氡气、二手烟等环境致癌物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病。近年研究发现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突变与部分非小细胞型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慢性咳嗽、痰中带血丝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局部浸润症状。转移至骨骼引发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导致头痛呕吐,肝转移引起黄疸腹水。部分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杵状指、骨关节增生等副肿瘤综合征。

低剂量螺旋CT是筛查早期病变的主要手段,发现结节后需进行增强CT评估。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获取组织标本是确诊金标准。基因检测指导靶向治疗选择,PD-L1表达检测预测免疫治疗效果。PET-CT有助于判断全身转移情况,脑MRI排查脑转移灶。
I-II期患者首选手术切除,III期可考虑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或同步放化疗。晚期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用吉非替尼片、克唑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或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化疗方案常含顺铂注射液、培美曲塞二钠等药物。放疗适用于局部控制或骨转移镇痛治疗。

确诊非小细胞型肺癌后应严格戒烟,保持均衡饮食以维持体重,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出现咯血、持续胸痛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诊。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可参与病友互助团体获得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