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前者属于炎症性病变,后者为恶性肿瘤。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特征及预后:反流性食管炎由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表现为烧心、反酸;食管癌则与长期慢性刺激、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
反流性食管炎多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常见诱因包括肥胖、妊娠或高脂饮食。食管癌主要与长期吸烟饮酒、巴雷特食管病变相关,部分病例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两者发病机制无直接关联,但长期未控制的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呈间歇性,胸骨后烧灼感多发生于餐后或平卧时,可伴随反流物上涌至咽喉。食管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肿瘤进展会出现吞咽梗阻感,后期可表现为食物反流、声音嘶哑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呈持续性加重。
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胃镜观察到食管黏膜充血糜烂,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明确酸反流程度。食管癌诊断需依赖胃镜活检获取病理证据,增强CT或超声内镜用于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两种疾病的内镜下表现具有明显差异。
反流性食管炎以抑制胃酸分泌为主,常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配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食管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或靶向治疗,早期病例可能治愈,晚期以延长生存期为目标。
规范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但易复发需长期管理。食管癌预后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晚期五年生存率显著降低。定期胃镜随访对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监测至关重要。
建议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避免饱餐及睡前饮食,睡眠时抬高床头,戒烟限酒以减少胃酸分泌。出现吞咽不适持续加重或体重骤降时需及时就诊排除恶性病变。日常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有助于黏膜修复,但须避免咖啡、巧克力等可能松弛括约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