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可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基因检测等方式确诊,治疗主要包括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药物辅助治疗等。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等部位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

凝血功能检查是诊断血友病的初步筛查手段,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评估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而PT正常提示可能存在血友病,需进一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服用抗凝药物。
基因检测可明确血友病分型及具体基因突变位点,对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提取外周血DNA检测F8或F9基因突变,能确诊血友病A或B型。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并为家族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静脉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制剂控制出血。常用药物包括人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重组凝血因子IX等,需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监测抑制物产生情况,预防过敏反应和血栓形成。

药物辅助治疗包括抗纤溶药物和去氨加压素等,适用于轻中度出血的协同治疗。氨甲环酸注射液能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减少黏膜出血;去氨加压素可短暂提高凝血因子水平。使用前需评估肾功能和心血管风险,避免与凝血因子制剂同时输注。
预防性治疗指定期输注凝血因子维持基础水平,减少自发性出血发生。推荐重型血友病患者采用初级或次级预防方案,维持因子活性在安全范围。需制定个体化给药计划,配合物理治疗和运动指导,保护关节功能。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性活动,日常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建议定期进行关节超声检查评估靶关节损伤,接种肝炎疫苗预防血源性感染。家长需学会识别出血征兆,儿童患者可佩戴医疗警示标识。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K和铁剂,但须避免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