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可能引发血栓或出血风险。部分患者可治愈,具体取决于病因和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长期管理,继发性者可能通过消除诱因缓解。
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过度生成,常见JAK2、CALR或MPL基因异常。治疗以控制血小板数量为主,羟基脲、干扰素-α可抑制骨髓造血,阿那格雷能直接降低血小板。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出血风险。
2.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由感染、缺铁、肿瘤或脾切除等继发因素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感染患者需抗感染治疗,肿瘤患者应针对原发病治疗。这类血小板增多多为暂时性,消除诱因后多数可自愈。
3. 并发症防治
血小板>1000×10⁹/L时需紧急处理,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出血严重时输注单采血小板。日常避免磕碰,使用软毛牙刷,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推荐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芹菜,适量饮用绿茶辅助调节血液黏度。
血小板增多症预后差异较大,原发性患者需终身随访,继发性者治愈率较高。确诊后应尽早就诊血液科,通过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明确分型。规范治疗下80%患者可维持正常生活,但需警惕转化为骨髓纤维化等恶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