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白血病,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白血病则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1. 发病机制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如范可尼贫血)、环境暴露(苯类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感染(肝炎病毒、EB病毒)、药物毒性(氯霉素、化疗药)以及自身免疫异常。白血病发病与染色体异常(如费城染色体)、致癌基因激活、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放射线暴露以及某些病毒感染(HTLV-1)相关。
2. 临床表现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贫血(面色苍白)、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常见发热、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大量原始细胞。骨髓穿刺检查可明确鉴别,再障患者骨髓增生低下,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异常增高。
3. 治疗方案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艾曲波帕)、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支持治疗(成分输血、抗感染)。白血病需根据分型选择化疗(DA方案、VDLP方案)、靶向治疗(伊马替尼、维奈托克)或CAR-T细胞免疫治疗。重型再障患者5年生存率约70-80%,急性白血病预后与分型相关,部分类型长期生存率可达60%以上。
血液系统疾病的确诊需结合血常规、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和基因检测等多项检查。出现持续乏力、反复感染或异常出血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将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混淆而延误治疗。规范诊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