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对捐献者的风险主要包括短期不适和极少数长期并发症,核心危害涉及感染、麻醉反应及骨髓恢复延迟。捐献前需严格评估健康状况,术后需监测血常规变化。
1. 短期身体反应
捐献过程中最常见的反应是麻醉相关副作用,约15%捐献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或头痛。骨髓采集部位(通常为髂骨)可能持续疼痛3-7天,医生会开具布洛芬等镇痛药。部分捐献者血红蛋白会暂时下降至100g/L以下,建议术后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鲜枣、猕猴桃)促进造血。
2. 感染风险控制
采集穿刺可能造成皮肤屏障破坏,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术后72小时内体温超过38℃需就医排查感染。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消毒条件下感染发生率低于0.3%,但糖尿病患者或肥胖人群需延长伤口观察期至2周。
3. 造血系统影响
外周血干细胞捐献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可能出现骨痛、脾肿大症状。骨髓直接采集可能使血小板暂时降低,约5%捐献者需要输注血小板。造血功能通常在4-6周完全恢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每周复查血常规。
4. 罕见长期并发症
低于0.1%概率可能出现持续性骨痛或神经损伤,与穿刺技术相关。极个别案例报告供者出现克隆性造血异常,这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捐献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排除JAK2、CALR等基因突变。
骨髓捐献整体安全性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不足1%。建议选择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术后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鸡蛋2个、瘦肉200g)并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所有捐献者均纳入中华骨髓库的10年健康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