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可通过心理支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药物辅助、社会融入等方式进行保健护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与重大创伤事件、长期压力、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

专业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干预手段,认知行为疗法和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能帮助患者重构对创伤事件的认知。患者可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家属应避免强行要求患者回忆创伤细节。若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需及时转介精神科医生。
保持稳定的睡眠节律有助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建议固定就寝时间,睡前避免接触刺激性内容。睡眠障碍者可尝试正念冥想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镇静催眠药物。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状态。推荐选择游泳、健步走等低冲击性运动,单次时长控制在30-45分钟。运动过程中需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心悸、过度换气等躯体化症状应立即停止。

帕罗西汀片和舍曲林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缓解核心症状,需持续用药4-6周起效。普萘洛尔片可用于控制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所有药物均须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逐步恢复社会功能有助于重建安全感,可从参加小型亲友聚会开始,避免长期自我隔离。加入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互助小组能获得情感共鸣,但需选择专业机构组织的正规团体。工作复健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可尝试弹性工作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摄入,限制咖啡因和酒精。建立症状日记记录情绪波动诱因,避免接触与创伤相关的视听刺激。家属需学习非评判性倾听技巧,注意识别自伤自杀风险信号。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症状波动,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