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不属于疾病范畴,而是一种以故意伤害自身身体为表现的行为问题,可能与心理障碍、情绪调节障碍或环境压力等因素相关。自残行为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可能由创伤经历或长期压力诱发。需及时寻求心理干预或精神科治疗。
自残行为通常表现为反复用尖锐物体划伤皮肤、撞击身体、烫伤等,目的是缓解内心痛苦或表达无法言说的情绪。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如对失控感的对抗、对情感麻木的唤醒,或试图通过身体疼痛转移精神痛苦。部分青少年可能因同伴影响或社交压力模仿自残行为,但长期持续会形成病态依赖。
自残者常伴随情绪剧烈波动、社交回避、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伤口感染、失血性休克等躯体损害。值得注意的是,自残与自杀意图存在本质区别,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增加自杀风险。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发作期也可能出现无意识的自伤行为,需通过专业检查鉴别。
若发现自身或他人存在自残行为,应尽快联系精神心理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必要时配合抗抑郁药物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孤立自残者,可引导其通过绘画、运动等安全方式释放压力,同时移除环境中易导致自伤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