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和心脏功能进行综合管理。
1.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导致肺组织易受损伤,长期发展可能引发肺心病。基因检测可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2.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如煤矿、纺织厂)或吸烟,会损伤气道和肺泡结构。戒烟是首要措施,同时需佩戴防护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 生理因素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导致肺泡换气功能下降,引发低氧血症。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锻炼,可提升肺通气效率,延缓病情进展。
4. 外伤及感染
严重肺部感染(如肺结核)或胸部外伤可能遗留肺纤维化。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能预防感染急性加重,康复期需配合胸部物理治疗促进痰液排出。
5. 病理进展
肺动脉高压是核心环节,长期缺氧使肺血管收缩、重塑。药物选择包括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西地那非)、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重度患者需考虑房间隔造口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防治需多管齐下,控制原发肺病是关键。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坚持氧疗维持血氧>90%,合并心衰时联合利尿剂(呋塞米)、地高辛改善症状。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