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低烧37.2℃可能与生理性波动、慢性感染、免疫系统异常或内分泌失调有关。建议排查感染灶、监测体温规律、完善血液检查。
1. 生理性因素
体温在下午通常比早晨高0.3-0.5℃,这是正常昼夜节律。女性排卵期后黄体期也可能出现基础体温升高。测量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食过热都会影响结果。建议选择安静状态下测量,连续记录一周体温变化曲线。
2. 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典型表现为午后低热伴盗汗,需要做PPD试验和胸部CT排查。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灶可能引起长期低热,需耳鼻喉科检查。尿路感染可能仅表现为低热,尿常规检查可辅助诊断。
3. 免疫系统疾病
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常伴长期低热,需检查抗链O、类风湿因子等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代谢亢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低热,TSH和甲状腺激素检测可确诊。
4. 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周期性低热,伴有夜间出汗和体重下降。白血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异常可出现持续低热,血常规检查可见异常。
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腋温三次取平均值,记录伴随症状如咳嗽、关节痛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是必要检查。持续两周以上低热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查适用于40岁以上长期低热人群。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症状,明确病因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每日饮水2000ml促进代谢废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