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早期预防需重点关注硬下疳、梅毒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三个典型症状。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预防措施包括规范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硬下疳是梅毒一期的主要表现,通常出现在感染后2-4周。好发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接触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清洁,触诊有软骨样硬度。硬下疳具有高度传染性,即使未经治疗也可在3-6周内自行愈合,但病原体仍潜伏体内。发现此类皮损需立即就医,避免性接触直至完成规范治疗。
梅毒疹是二期梅毒的标志性症状,多在感染后6-8周出现。表现为全身对称分布的铜红色斑疹或丘疹,常见于躯干、手掌和足底,通常不伴瘙痒。部分患者可伴发扁平湿疣、黏膜斑或脱发。此阶段传染性极强,皮疹可能自行消退但疾病仍在进展。确诊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及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可阻断疾病发展。

梅毒感染各期均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二期最为显著。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淋巴结增大,常见于腹股沟、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质地坚硬、可活动。该症状易与结核、淋巴瘤等疾病混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鉴别。未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潜伏梅毒或三期梅毒,引发心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

预防梅毒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所有性活跃人群应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孕妇需在孕早期完成检测。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正确使用乳胶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在72小时内就医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确诊患者须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疗,并在治疗后第1、3、6、12个月复查血清滴度,所有性伴侣应同步接受检测和治疗。通过早期干预可完全治愈梅毒,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