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及加强个人防护。感染后应隔离治疗,孕妇及慢性肝病患者需特别警惕重症风险。
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9周,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急性期患者粪便中病毒含量较高,具有较强传染性。日常预防需重点做好饮用水煮沸消毒,避免生食贝类等可能携带病毒的水产品,处理食物前严格洗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戊型肝炎对孕妇、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危害较大,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妊娠晚期感染死亡率较高,这类人群出现可疑症状需立即就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恢复期患者应注意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我国已有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批,高风险人群可咨询医生接种建议。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戊型肝炎的关键。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旅行时应选择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不生食未经消毒的蔬菜水果。出现持续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确诊后需隔离至发病后3周。慢性肝病患者更需加强防护,必要时可检测血清抗-HEVIgM抗体筛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