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性肠炎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肛门瘙痒等。寄生虫性肠炎通常由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可能通过不洁饮食、接触污染水源等途径传播。

寄生虫性肠炎引起的腹痛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可能与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或产卵刺激肠黏膜有关。腹痛常在进食后加重,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若寄生虫数量较多或引发肠梗阻,疼痛可能加剧并放射至背部。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同时需纠正电解质紊乱。
腹泻是寄生虫性肠炎的典型症状,粪便多呈稀水样或带有黏液,严重时可出现脂肪泻。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能与寄生虫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或肠蠕动异常有关。贾第鞭毛虫感染可引起恶臭性腹泻,阿米巴原虫感染可能导致果酱样血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替硝唑片、双碘喹啉片等药物,并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消耗宿主营养,同时分泌毒素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明显下降。长期食欲减退可能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如喜食泥土、纸张等异常行为。治疗需在驱虫的同时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营养素,严重贫血者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体重下降是寄生虫性肠炎的常见伴随症状,与营养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有关。钩虫感染因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蛔虫重度感染可能引起儿童消瘦型营养不良。体重下降通常进展缓慢,但严重者数月内体重可减少超过10%。治疗需结合驱虫与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或静脉营养。
蛲虫感染常引起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剧烈瘙痒,因雌虫夜间在肛周产卵所致。瘙痒可能导致抓挠后局部皮肤破损、继发细菌感染。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夜惊、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治疗需使用恩波吡维铵片等驱虫药,全家集体服药以防交叉感染,同时需煮沸消毒内衣裤。局部可涂抹氧化锌软膏缓解症状。

预防寄生虫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鱼、肉、蔬菜,饮用煮沸的水。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儿童避免吸吮手指。流行地区建议定期集体驱虫,出现持续腹泻、血便、严重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驱虫治疗需按疗程规范用药,治疗后需复查粪便确认虫体清除。日常可适量食用南瓜子、大蒜等具有一定驱虫作用的食物,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