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胃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肠道微生态调节、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传染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轻中度脱水患者可口服补液盐散,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治疗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脱水性休克。口服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加重呕吐。静脉补液需监测心率、尿量等指标。
急性期选择米汤、面糊等低渣流食,缓解期逐步过渡至稀饭、馒头等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少食多餐可减轻胃肠负担,每次进食量控制在平日1/3-1/2。症状缓解后2-3天可恢复正常饮食。
细菌性感染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寄生虫感染需用阿苯达唑片。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抗生素。
服用酪酸梭菌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5天。发酵乳制品也可辅助调节肠道环境。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尿量变化,警惕脱水性休克。便血患者需排查肠黏膜损伤。持续发热可能提示继发感染。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加强监护。
治疗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注意手卫生和饮食卫生。症状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应及时复诊。恢复期2周内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有助于黏膜修复。家庭成员需做好隔离防护,患者餐具应单独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