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腹泻可能与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使用药物等方式治疗。
乳糖不耐受患者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替代普通牛奶,酸奶中的乳酸菌有助于分解乳糖。饮用牛奶时避免空腹,可搭配面包等食物延缓胃肠吸收速度。牛奶蛋白过敏者需完全回避牛奶及含乳制品的食物,改用豆奶、燕麦奶等植物蛋白饮品。
乳糖酶缺乏者可服用乳糖酶制剂如儿歌乳糖酶粉、康丽赋乳糖酶滴剂等,在饮奶前15分钟服用能帮助分解乳糖。需注意不同品牌乳糖酶活性单位差异,初次使用建议从半量开始观察耐受性。长期饮用乳制品可刺激肠道逐渐产生适应性。
腹泻持续时可服用益生菌如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合并腹胀者可选用含乳酸菌素片的复合制剂,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建议选择需冷藏保存的活菌制剂以保证活性。
急性水样泻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如思密达蒙脱石散、必奇蒙脱石散,通过吸附病原体保护肠黏膜。严重腹泻伴脱水时需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避免随意使用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掩盖病情。
反复腹泻伴皮疹、呕吐需排查牛奶蛋白过敏,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确诊。确诊后需严格回避过敏原,婴幼儿可换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过敏急性发作时可使用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
日常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其他潜在致敏食物,饮用牛奶时控制单次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腹泻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锌元素促进肠黏膜修复。若调整饮食后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血便、发热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诊消化科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乳糖不耐受者可通过少量多次饮奶培养耐受性,但牛奶蛋白过敏患者须终身避免接触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