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有肠炎时通常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腹部CT检查、病原学检查等。肠炎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饮食刺激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是诊断肠炎的基础项目,通过观察粪便性状、颜色、隐血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炎症或出血。检查前需留取新鲜粪便样本,避免尿液污染。若检出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性肠炎或溃疡性病变。该检查无须特殊准备,适合作为肠炎筛查的首选方法。
血常规检查通过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水平,帮助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类型。细菌性肠炎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性肠炎可能显示淋巴细胞增多。严重病例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需空腹采血以保证结果准确性,检查结果需结合其他项目综合评估。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具有确诊价值。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过程中可同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或溃疡等特征性改变。该检查存在轻微穿孔风险,适用于反复腹痛、便血或疑似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腹部CT能显示肠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及淋巴结肿大等肠炎相关征象,对评估病变范围及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增强CT可鉴别缺血性肠炎与感染性肠炎,还能发现肠穿孔、脓肿等急重症表现。检查前需口服造影剂充盈肠道,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
病原学检查包括粪便培养、寄生虫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适用于感染性肠炎的病因诊断。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可指导精准用药。如检出志贺菌、沙门菌需进行抗生素治疗,轮状病毒阳性则以对症处理为主。样本采集需注意时效性,部分检测需多次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确诊肠炎后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低渣饮食,适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日常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生冷食物。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血便加重,须立即复诊。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抗生素或止泻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