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规范用药、症状监测、预防传染及定期复查。肠炎主要由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缓解期逐步过渡至低脂少纤维食物如馒头、蒸蛋。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及高糖食物,减少肠道负担。乳糖不耐受者需禁用乳制品,慢性肠炎患者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
细菌性肠炎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等抗菌药物,病毒性肠炎以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痉挛,切忌自行滥用止泻药掩盖病情。
每日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儿童及老年人需重点关注尿量、精神状态变化,腹泻导致皮肤破损时应及时清洁并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
感染性肠炎患者需单独使用餐具并煮沸消毒,便后严格洗手。集体生活场所发生疫情时,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霍乱等甲类传染病需按法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预防性服药。
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患者每3-6个月需进行肠镜或粪便钙卫蛋白检测。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需监测肝肾功能,术后患者随访时应注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筛查。孕期肠炎发作需在消化科与产科联合指导下管理。
肠炎恢复期应保持充足睡眠与适度活动,如散步、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可适量食用苹果泥、淮山药粥等健脾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及长途旅行。家庭可配备电子秤监测体重变化,制作饮食日记帮助医生评估营养状况。出现症状反复或新发腹胀、关节痛等肠外表现时须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