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泻药物、益生菌制剂等方式治疗。肠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肠炎患者应选择低脂低纤维的清淡饮食,急性期可短暂禁食后逐步引入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恢复期可增加煮熟的胡萝卜、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摄入。若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轻中度脱水患者推荐口服补液盐散,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后少量多次饮用。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电解质溶液。儿童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防止脱水加重。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喹诺酮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分散片适用于儿童及妊娠期患者。使用前需进行粪便培养确定致病菌,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蒙脱石散可通过吸附病原体缓解腹泻症状,洛哌丁胺胶囊能抑制肠蠕动但禁用于细菌性肠炎。严重水样泻可短期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预防作用,需用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活性。
肠炎恢复期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脱水。注意餐具消毒及手卫生,肉类食物需彻底煮熟。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慢性肠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病变。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锌元素,帮助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