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部分可能恶变为结直肠癌。主要危害包括出血、肠梗阻及癌变风险。
1. 常见症状表现
便血是最典型症状,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息肉较大时可能引发间断性腹部隐痛或胀痛,多位于左下腹。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直径超过1cm的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导致阵发性剧烈腹痛。
2. 潜在健康风险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多发性息肉可能堵塞肠腔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胀、呕吐。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达30%-4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未治疗,50岁前癌变概率接近100%。
3. 诊断与治疗措施
结肠镜检查是金标准,能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CT仿真肠镜适合不能耐受普通肠镜者。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直径>3cm需腹腔镜手术。术后需每年复查肠镜,多发息肉患者每6个月检查一次。
4. 日常管理要点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30g,推荐燕麦、奇亚籽。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g,避免高温烧烤。补充钙剂每日1200mg可降低息肉复发率。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0岁。
息肉生长具有隐匿性,便血症状易与痔疮混淆。确诊后及时切除能阻断癌变进程,术后定期监测可降低复发风险。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结合适度运动,能有效预防新发息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