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痢疾首选药物为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和环丙沙星,具体选择需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敏感性决定。治疗还需结合补液、饮食调理等措施,避免脱水及并发症。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
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源包括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夏季和秋季是高发期,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更易感染。卫生条件差、饮食不洁、接触感染者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早期识别症状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药物治疗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方式。针对志贺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包括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和环丙沙星。阿奇霉素适用于轻中度感染,口服方便,疗程一般为3-5天;头孢克肟对多种细菌有效,适合更广泛的患儿群体;环丙沙星多用于严重感染,但需注意其对儿童骨骼发育的潜在影响。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2、补液治疗是关键措施之一。细菌性痢疾患儿容易出现脱水,尤其是频繁腹泻时。口服补液盐ORS是首选,可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严重脱水患儿,需静脉输液,如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以快速恢复体液平衡。补液过程中需监测患儿尿量、精神状态及皮肤弹性,防止脱水的进一步加重。
3、饮食调理有助于恢复。患儿在急性期应避免油腻、辛辣及高纤维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稀饭、蒸苹果等。恢复期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鸡蛋、瘦肉、蔬菜泥等,促进肠道修复。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二次感染。
4、预防措施不可忽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饮用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对于托幼机构和学校,需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避免集体感染。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卫生习惯,减少感染风险。
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需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配合补液和饮食调理,同时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早期识别症状并就医,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其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