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脑梗塞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或意识障碍。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导致脑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控制斑块进展,配合颈部血管超声定期监测。
房颤患者心脏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梗塞起病急骤,常伴失语、偏盲等症状,需长期服用利伐沙班片或华法林钠片抗凝,同时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
长期糖尿病或高血压可引起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腔隙性梗塞。患者多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配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改善微循环。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会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类患者需定期检测血常规,必要时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同时治疗原发病。
血管炎、烟雾病等少见疾病也可引发脑梗塞。年轻患者若反复发作需进行脑血管造影排查,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甲泼尼龙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者需血管搭桥手术。
预防脑梗塞需控制三高、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急性发作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恢复期应坚持康复训练。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房颤患者需严格抗凝治疗。出现突发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