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异常积聚的疾病,是否严重需根据病因和进展速度判断。脑积水可能由先天性畸形、颅内出血、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等症状。部分轻度脑积水可通过药物控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脑积水的发展速度和病因决定其严重程度。慢性脑积水可能长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认知障碍,通过定期复查和药物干预可稳定病情。急性脑积水起病急骤,颅内压迅速升高,可能导致意识障碍甚至脑疝,需紧急手术引流。婴幼儿脑积水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颅骨发育和智力水平。部分继发于肿瘤或感染的脑积水,在原发病控制后可能自行缓解。
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头围异常增大、前囟隆起,早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可改善预后。成人正常压力脑积水常表现为步态障碍、尿失禁和痴呆三联征,通过腰穿放液试验可明确诊断。外伤或脑出血后出现的脑积水,可能在原发病治疗后数周才显现症状,需密切监测脑室变化。罕见情况下,脑积水可能由脑脊液吸收障碍或代谢性疾病引起。
脑积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碰撞,定期监测颅内压变化。术后患者需注意分流管通畅性,出现发热、头痛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日常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控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康复期可进行认知训练和平衡练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