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脑组织移位并嵌入颅腔生理性间隙或孔道的病理过程,通常由颅内血肿、肿瘤、脑水肿等因素引起。根据移位方向可分为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等类型。
脑疝形成的首要条件是颅内压持续升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代偿能力时,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调。常见诱因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面积脑梗死或脑炎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典型症状。
随着压力梯度形成,颞叶海马回等结构最先向压力较低区域移位。小脑幕切迹疝中,钩回通过幕孔下移压迫中脑,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和意识障碍。枕骨大孔疝则表现为小脑扁桃体下移压迫延髓,引发呼吸骤停等危急症状。
移位的脑组织对脑干造成机械性压迫,中脑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导致昏迷。基底动脉穿支受压会引起脑干出血性梗死,出现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等体征。此时CT可见环池、四叠体池等脑池形态消失。
脑疝导致血管扭曲和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大脑后动脉受压可能引发枕叶梗死,出现皮质盲。下丘脑功能紊乱会诱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或应激性溃疡等全身并发症。
延髓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受压是终末阶段表现。患者出现库欣三联征、呼吸节律紊乱,最终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尸检可见海马钩回疝、小脑扁桃体疝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预防脑疝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应定期评估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疑似颅内压增高时可抬高床头、限制液体入量。出现脑疝征兆需立即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恢复期患者需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